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是在极其困苦的背景下进行的,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。这个政权一开始就遭遇了两个强大的敌人:一方面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另一方面是迅速崛起的大清政权。如何有效应对这两股敌对势力,对于当时的弘光政权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考虑到资源的有限和局势的复杂,同时应对两方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任务,即使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个,也显得力不从心。那么,在这种困境下股票配资理财,弘光政权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呢?其实施效果又如何呢?
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被清军连番击败,且李自成的起义也彻底摧毁了原有的政权格局,剩下的南明政权甚至连原本一半的国土都保不住。显然,在这种形势下,弘光政权并没有更多的选择,只能采取“拉一个,打一个”的策略。那么,他们选择与谁结盟、与谁为敌呢?
弘光政权的选择是,暂时依赖清朝,先消灭农民起义军。这个小朝廷对于李自成怀有极大的仇恨,几乎是势不两立,而对清朝则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。弘光政权甚至将吴三桂视为“忠臣”,在清军击败李自成后,打算通过吴三桂与清朝谈判,用大量的物资和岁币来换取清军撤离山海关的承诺。
这种方针可以用“款清灭寇”来概括,弘光朝廷内不少大臣都支持这一观点,尤其是以权臣马士英为首。马士英不仅进入朝廷辅政,还提出了这一策略,并在奏疏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他认为,要实现“恢复大明”的伟大事业,就必须依赖大势。虽然他自称治兵无能,但他坚信只要“守江、守淮”,就能保全一部分国家的局面。马士英的论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步骤:
展开剩余71%第一,依靠吴三桂通过“款清”政策,使清朝和大顺军相互厮杀,南明政权坐享渔翁之利;
第二,江北的明军需要收复山东、湖广和河南,借助吴三桂和左良玉的部队形成联合作战;
第三,左良玉驻守武昌,攻打陕西,或至少封锁大顺军的东进;
第四,重用赵光远等边地明将,收复四川,并加强对陕西的控制。
这一系列计划看似周全,实际上则是基于一个极为不现实的假设,即清朝会协助南明消灭李自成的军队,而后退出中原地区。然而,清朝从范文程的建议开始,就明确了入关后的战略目标——不仅要取代明朝的统治,而且对弘光政权完全不予考虑。“款清灭寇”的设想,无非是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。
在弘光政权初期,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支持这一“款清灭寇”的方案。连史可法也曾提出类似的建议,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未能充分了解吴三桂投降清朝的真相。这一方案不仅是战略上的误判,甚至连实际的和谈细节也充满了空想色彩。
弘光政权为此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和谈方案,并指定了陈洪范作为谈判代表。大学士高弘图还列出了具体的谈判条款,包括以下内容:
第一,允许清朝将崇祯帝的遗体迁葬于天寿山,并承认清朝的封号;
第二,割让山海关外的土地给清朝;
第三,承认清朝的称号,可以效仿蒙古的封号制度,甚至可以与金朝的称号相似;
第四,每年以十万两的岁币来作为对清朝的贡奉;
第五,签订盟约与清朝保持良好关系。
这些条件中,最关键的就是提出将山海关作为界限的方案,显示出弘光政权过于自负并且与现实脱节的想法。根据当时的形势,弘光政权企图通过支付少量的岁币就换取清军撤离山海关,显然是一种极为幼稚的想法。而实际上,到了甲申年六月底,清军不仅稳固了京畿地区的统治,还占领了山东、河南和山西的大部分领土,弘光政权的幻想与清朝的扩张野心相距甚远。最终,这一无力的谈判方案注定要以失败告终,弘光政权也因此陷入了更深的困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